2017年三伏天時間表
時間: 2016-12-30 16:30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

每年的三伏天是在我國二十四節(jié)氣小暑和大暑之間,它一年之中氣溫最高而且潮濕的日子。不少人會因為天氣熱而中暑,所以熱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做好防暑工作,提前預防,也因此有必要知道入伏的時間,那么,2017年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呢?下面華易網(wǎng)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吧。

0019b91ec9440bcfadc44b.jpg

2017年三伏天具體時間如下:

2017年三伏初伏、中伏、末伏時間如下:

2017年初伏時間:2017年7月12日(庚子日)-7月21日。

2017年中伏時間:2017年7月22日(庚戌日)-8月10。

2017年末伏時間:2017年8月11日(庚午日)-8月20日。

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(xù)40天,從2017年7月12日開始到8月20日結(jié)束。

三伏天的推算方法:

中國傳統(tǒng)農(nóng)歷采用天干地支紀年法,也就是每一個日子,都用天干和地支交叉排列標識。天干包括10位元素,即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(wù)、己、庚、辛、壬(rén)、癸(guǐ);地支包括12位元素,即:子、丑、寅、卯(mǎo)、辰、巳(sì)、午、未(wèi)、申、酉(yǒu)、戌(xu第一聲)、亥。農(nóng)歷中的每一個日期都有天干地支標識,例如某一天標為甲子日,第二天就是乙丑日,第三天是丙寅日......就這樣一直推演下去。

知道了天干地去紀年法以后,我們就可以推算三伏天了。

一、一伏:入伏是哪天,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。農(nóng)歷中的夏至節(jié)氣以后的第三個庚日,就是入伏日,也就是說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,三伏天就開始了。那什么是庚日呢,庚日就是天干地支紀年法中,含有庚元素(10天干之一)的日子。一伏就是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,到第四個庚日之間的日子。一伏多少天呢?一伏固定是10天,因為天干總共10位,從一個庚日到下一個庚日固定是10天。

二、二伏:二伏是哪天。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開始,至立秋節(jié)氣以后的第一個庚日之間的日子,就是二伏。二伏多少天?二伏有的年份是10天,有的年份是20天。倘若從夏至節(jié)氣到立秋之間只有四個庚日,中伏是10天;倘若從夏至節(jié)氣到立秋之間有五個庚日,則中伏是20天。

三、三伏(末伏):,三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段,是從立秋節(jié)氣后的第一個庚日至立秋后的第二個庚日之間的日。三伏多少天?三伏固定是10天。

我們知道了如何推算三伏天之后,就可以知道2017年入伏是哪天。2017年的夏至是6月21日(己卯日),6、22庚辰日(夏至后第一個庚日),6、23辛巳日...7、2庚寅日(夏至后第二個庚日)...7、12庚子日(夏至后第三個庚日,入伏,一伏第一天)...7、22庚戌日(夏至后第四個庚日,中伏第一天)...8、1庚申日(夏至后第五個庚日)...8、7丙寅日(立秋)...8、11庚午日(立秋后第一個庚日,三伏第一天)8、21庚辰日(立秋后第二個庚日,出伏)。

因此2017年從7月12日入伏(夏至三庚入伏),中伏從7月22日開始,8月10日結(jié)束,中伏20天,三伏天共計40天,8月21日出伏。

三伏天是出現(xiàn)在小暑與立秋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伏即為潛伏的意思。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。即所謂的“六邪”(指“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”)中的暑邪。所謂的“伏天”,就是指農(nóng)歷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。

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代表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后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我國古代流行“干支紀日法”,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,循環(huán)使用。

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,第3個庚日為初伏,第4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。

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(xiàn)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,出現(xiàn)5個庚日則為20天??磥恚粘霈F(xiàn)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,所以,出現(xiàn)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。

入伏后,地表濕度變大,每天吸收的熱量多,散發(fā)的熱量少,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,所以一天比一天熱,進入三伏,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,天氣就最熱。另外,夏季雨水多,空氣濕度大,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,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。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,在副高的控制下,高壓內(nèi)部的下沉氣流,使天氣晴朗少云,有利于陽光照射,地面輻射增溫,天氣就更熱。

何為三伏?

“伏”是五行家對季節(jié)的另類安排。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、火、金、水,由秋到夏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,自然循環(huán)。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,火克金,金不敢出來。就要潛伏一段時間,“潛伏”就是“伏”的本義。

“伏”又稱“長夏”五行家對其冠以“土”。一年五季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,按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的相生關(guān)系可以自然循環(huán)。

秋天屬“庚辛金”所以“入伏”要從“庚日”開始。溫度最高,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,所以從夏至后第三個“庚日”開始?!案铡笔恰凹鬃佑浫铡?,和夏至等節(jié)氣的時差不定,這就會出現(xiàn)四十天“伏”和三十天“伏”。

“三伏”是指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三伏天出現(xiàn)在小暑與立秋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。夏至以后,雖然白天漸短,黑夜?jié)u長,但是一天當中,白天還比黑夜長,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(fā)的多,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。到“三伏”期間,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于散發(fā)的熱量,天氣也就最熱了。再往后,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散發(fā)的熱量,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。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(xiàn)在夏至的“三伏”。從夏至后第三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(10天)、中伏(10或20天)、末伏(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算起,10天),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。

伏即為潛伏的意思。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。即所謂的“六邪”(指“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”)中的暑邪。所謂的“伏天”,就是指農(nóng)歷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。

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代表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后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我國古代流行“干支紀日法”,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,循環(huán)使用。

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,第3個庚日為初伏,第4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。

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(xiàn)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,出現(xiàn)5個庚日則為20天??磥恚粘霈F(xiàn)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,所以,出現(xiàn)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。

精品測算
  • 出生日期
  • 出生時辰
  •     性   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