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風水來祈福
時間: 2017-07-18 15:45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

祈福是生活中的一個習俗,祈福原因有很多種,有的是為了家人健康、有的是為了保佑事業(yè)成功、有的是為了緬懷逝去的英雄。祈福的方式也有多種,那么你知道具體的細節(jié)問題嗎?下面就由華易算命網(wǎng)的小編為您解密利用風水來祈福。

002bo5M7gy6KXR5KFyz03.jpg

利用風水來祈福

一、為自己祈福

可在臥室床頭坐北的地方放一張桌子,在桌子的正上方放置一個魚缸,注入2/3的清水,飼養(yǎng)6尾金魚;再DIY一個幸運符,用一張直徑為5cm的雙面圓形紅紙,用黑墨水鋼筆在紙的中心寫上“平安”二字,對折成扇形(即1/4圓)壓于魚缸底部正中間,每天在魚缸前祈禱3分鐘,可達到化災祈福的效果。

二、為親朋好友祈福

或是折99顆幸運星,并用3張邊長為5cm的正方形雙面紅紙,用黑墨水鋼筆分別寫上“平安”、“健康”、“幸福”字樣,分別以十字對折,用透明的玻璃瓶裝好,擺放于書房進門右邊書桌的正上方,也可求得內(nèi)心平靜,為親朋好友祈福。

三、為遇難者、受傷者祈福

購買6只烏龜?shù)胶舆?ahref=/fo/fangsheng/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放生;或者晚上點燃9只孔明燈,載著希望與祝福投入河中……這些都能起到化災祈福的作用。記?。涸谧鲞@些事時一定要懷著無比虔誠的心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除了運用外物祈福、開運以外,最好從今天起每天早上或晚上安排時間,在環(huán)境優(yōu)雅、清靜的地方修煉氣功或太極拳,既是鍛煉身體,也是修身養(yǎng)性、陶冶情操,讓內(nèi)心獲得精神寄托,從而獲得心理平衡,讓擔憂、恐懼與不安逐漸消散,去除身邊的惡氣、兇煞之氣,讓你散發(fā)出越來越強的能量光芒,既能護身護體,又能給身邊的人帶來好運,達到免災化災的功效。另外,平日里還要多行善事,既是為自己積德,也是為親朋好友行善祈福,保佑其平安、幸福。因為積德行善者,更能讓內(nèi)心平靜祥和,也更能逢兇化吉,求得安康。 天災雖可怕,但人心溫暖!讓我們都以強大的精神力量挑戰(zhàn)自然災難,用一顆充滿愛的心,為受災、受難的人們化災祈福吧!

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

一、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是什么?

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,古稱叢林,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,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太子,后出家修行,在菩提樹下證道。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,是佛教的創(chuàng)始人,被尊為“世尊”、“本師”等。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于表達對佛陀的尊敬、感激和懷念。去染成凈,奉獻人生,覺悟人生。如此而行,自然福慧具足,心想事成。

二、供養(yǎng)佛、菩薩一定要燒香嗎?

不一定。供養(yǎng)佛、菩薩方法很多,通常用鮮花(表因)與水果(表果),倘若條件不具備,僅供一杯清水(表清凈平等)也行。但是,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(yǎng)佛菩薩。通常用“香、花、燈、涂、果、樂”六供養(yǎng),其中之一均可。

三、燒香的含義是什么?

1、代表虔誠恭敬供養(yǎng)三寶,以此示范接引眾生。

2、代表傳遞信息于虛空法界,感通十方三寶加持。

3、代表燃燒自身,普香十方,提醒佛門的無私奉獻。

4、代表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,含有默誓“勤修戒、定、慧,熄滅貪、嗔、癡”意,佛并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,但卻喜歡佛的戒、定真香?!?/p>

四、燒香求財可以得到嗎?

不可以。佛經(jīng)上講:“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”。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,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。燃香成灰是代表無私的奉獻,即佛門所說的“布施”。這啟示我們:人生求財求福,先要舍財種福。財布施是因,得財富是果。舍是因,得是果,舍得不二。因此,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,不是佛菩薩施舍給你的。佛門常講:“命由己造,福由己求?!睙笙憔桶l(fā)大財嗎?這純屬“以凡夫之心,度諸佛之腹”。大徹大悟、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,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,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?當然不會。

五、有人一定要燒香怎么辦?

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,一般會限制燒大香,加上節(jié)假日人流量多,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,濃煙滾滾,不利環(huán)保,也易引起火患,如此,求福不成,反造無邊罪業(yè)。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,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,同意安排焚燒,焚燒時,寺院里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?!?/p>

六、燒香禮佛應當許什么樣的愿?

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凈,果能一塵不染,獲福無邊。若要許愿,當放棄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的念頭,發(fā)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之大心愿,則功德無量。佛經(jīng)上講“禮佛一拜,滅罪河沙;念佛一聲,福增無量”是也?!?/p>

精品測算
  • 出生日期
  • 出生時辰
  •     性   別
相關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