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姓氏在古代時是十分有名的,薛平貴是這個姓氏的代表人物,讓古代的人們也是可以了解這個姓氏。我們現(xiàn)在也出現(xiàn)了好多這個姓氏的名人,接下來就讓我們的華易
薛氏的郡望堂號分別是什么
堂號,本意是廳堂、居室的名稱。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,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。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,在其宗祠、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,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,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,區(qū)分族屬、支派的標記;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、敦宗睦族的符號標志;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(xiàn)。
所以,堂號和郡望一樣,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。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。
郡望
新蔡郡:
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,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。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,故名,也稱為新蔡。漢朝設置新蔡縣。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,即治新蔡(今河南新蔡),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。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。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。
沛郡:
也稱沛國郡、沛縣,始建于漢朝初期。西漢建立后,漢高祖劉邦將家鄉(xiāng)泗水郡改為沛郡,治所在相縣(今安徽濉溪)。王莽改為吾符郡,東漢改為沛國。三國魏移治沛縣(今江蘇沛縣)。西晉還舊治,后復為郡,又移治沛縣。南朝宋移治蕭縣(今安徽蕭縣)。北齊時廢。早期沛郡所轄范圍,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,西肥河以東,河南夏邑、永城和江蘇省沛縣、豐縣等地。東漢時改為國,后又改回沛郡,所轄地域大為縮小,而且郡治屢有遷移。但作為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,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。
北平郡:
戰(zhàn)國時期燕國始置。秦國滅燕國后沿用,轄地在河北東北部和遼寧西部,治所在薊縣,如今北京當時屬廣陽郡,與右北平之間隔著漁陽郡。西漢時期北平屬廣陽國,東漢復為廣陽郡,均與右北平隔著漁陽郡?!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酚小皬V居右北平”。三國時期北平屬燕國,右北平北部為東鮮卑(后為宇文部)所侵,其地日狹,漁陽不變。西晉時期,燕國并漁陽郡。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,轄地不變。
東晉十六國時三郡轄地多有變化,燕國時稱燕國時稱燕郡,漁陽時設時撤,北平較穩(wěn)定。晉、魏時期,北平郡遷新昌(今河北盧龍)屬平州(州治在遼西郡),今地當時為燕郡,為幽州州治所在。漁陽屬幽州。隋朝時期,撤遼西郡,北平郡治不變。漁陽郡治還至現(xiàn)薊縣。今地屬涿郡,轄地廣大,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長城與突厥相接,郡治時稱薊縣。唐朝時期北平郡改為平州,公元714~743年為安東都護府,漁陽分為薊州和檀州,北平為幽州治所,轄大約今天京、津兩市,置范陽節(jié)度使,至此“北平”第一次消失。梁國時,北京稱幽州,置盧龍節(jié)度使。后唐依舊。晉朝時期割與契丹。遼國時期,實行五京制,有上京、東京、西京、南京、中京,其地為南京析津府,屬平州。
高平郡:
原為高平縣(今寧夏固原),西晉朝泰始元年(乙酉,公元265年),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,治所昌邑(今山東巨野),轄七縣,統(tǒng)轄范圍包括今山東巨野、金鄉(xiāng)、嘉祥、兗州、魚臺、鄒縣等地。兩漢、十六國、北魏均有此縣。北周改為平高郡(今寧夏固原)。漢朝時期有“高平第一城”之稱,言其險固。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(zhèn),置郡,皆稱高平。南朝宋移治高平(今山東微山),北齊移治任城(今山東濟寧),隋朝開皇初年廢止。
堂號
河東堂:以望立堂。
新蔡堂:以望立堂。
沛國堂:以望立堂。
忠諫堂:漢朝時候,沛人薛廣德為御史大夫,敢于直諫。漢元帝要做樓船供自己玩樂,薛廣德脫帽子諫阻,倘若漢元帝不聽,他打算光著頭向皇帝乘輦的車輪上碰。結果皇帝采納了他的諫議。
薛姓氏的各支始祖是誰
奚仲
薛姓出自黃帝的任姓,黃帝共有二十五子,分別得十二個姓,其中有一子名禺陽,因被封在任(今山東濟寧市)而得任姓。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,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,為車的創(chuàng)造者,居住在薛,稱為薛侯。
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,舉國遷于摯,改號為摯國。商末時,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大任為妻,生子姬昌,就是后來的周文王。到武王克商,復封為薛侯。春秋時,齊桓公稱霸諸侯,惟有薛侯不從,被黜為伯爵。春秋后期,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,薛人遷往下邳(今江蘇邳州),楚懷王賜沛地為其食邑。薛國歷夏、商、周三代,凡六十四世,戰(zhàn)國時亡國,其后子孫以國為氏,稱薛姓。他們尊奚仲為薛姓的得姓始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