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歷名詞:祭祀是什么意思
時間: 2015-09-16 15:01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

祭祀 拼音jì sì 

黃道吉日:祭祀是什么意思?

祭祀——是指祭神、祭祖,根據(jù)宗教或者社會習俗的要求進行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一系列行動或儀式。祭祀,是向神靈求福消災(zāi)的傳統(tǒng)禮俗儀式,被稱為吉禮。“祭祀”也意為敬神、求神和祭拜祖先。

201210091505429270.jpg

從宗教和民俗意義上按照辭海的解釋,祭:指祭神、供祖或以儀式追悼死者的通稱。如祭天、祭祖、公祭;祭祀:指祭神、祭祖。

祭祀,從內(nèi)容上包括場地、儀式、祭文(祝禱、詞)、祭品等內(nèi)容。祭祀形式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發(fā)生著變化,近年新興網(wǎng)祭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,并且在國家民政部的倡導下,正在被人們采用。預測,未來網(wǎng)上祭祀將成人們的祭祀活動之一。

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,是儒教禮儀中主要部分,禮有五經(jīng),莫重于祭,是以事神致福。祭祀對象分為三類:天神、地祇、人鬼。天神稱祀,地祇稱祭,宗廟稱享。祭祀觀則記載儒教《周禮》《禮記》與《禮記正義》《大學衍義補》等書解釋。古代中國“神不歆非類,民不祀非族”,祭祀有嚴格等級。天神地祇由天子祭。諸侯大夫祭山川。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。清明節(jié)、端午節(jié)、重陽節(jié)是祭祖日。

“祭祀”也意為敬神、求神和祭拜祖先。原始時代,人們認為人的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。祭把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。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,也比較野蠻。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,或在石巖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,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。然后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,并由主持者祈禱,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、跳舞。祭祀禮節(jié)祭品有一定的規(guī)范。

祭祀起源

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,也比較野蠻。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,或在石巖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,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。然后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禮物,并由主持者祈禱,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、跳舞。

進入文明社會后,物質(zhì)的豐裕,使祭祀禮節(jié)越來越復雜,祭品也越來越講究,并有了一定的規(guī)范。

精品測算
  • 出生日期
  • 出生時辰
  •     性   別
上一篇:黃歷查詢